“在地实践与社会艺术”是社会九游会平台美育百年传统下的当代形式之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社会美育能不能赋能乡村振兴?笔者日前在屏南县前汾溪村见证了一个案例。
这是一个依山临水的千年古村落,在村头的公路桥边,立有一面素朴的近似夯土墙,上面有LOGO和牌子——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宁德。当地人介绍,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第一所乡土学院。
社会美育是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使美育教育走出了原先的艺术象牙塔。“国美”在屏南县前汾溪村设立校地互动基地,将学院的社会美育思想与教学在屏南进行实践与探索。
四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成效如何呢?既有同学成长,又有村庄变化,有可见的,也有不可见的,尤为可喜的是,“社会美育”这颗种子落地了,它正在努力地向下扎根,为的是向上生长。
那么,在前汾溪村的师生又是怎样开展实践与探索的呢?他们确立“丈量、整理、想象、建设”八个字,这是创办基地奉行的行动理念,更是师生在地教学的实践路径。
从“丈量”开始面向村民的艺术启蒙。当了解到村民们除了做一些农活,闲暇时就打牌聊天,其间最欢愉的时刻,主要是在饮食上,没有其他更多的乐趣了。于是,团队就从村民们最贴近、最欢愉的吃“整理”入手,策划了“今晚吃什么”项目,通过艺术行动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一种不一样的调研情境,既完成了调研本身的信息采集,同时也在各种日常生活中加入了创造性的转译。“美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并在日常生活中唤醒村民寻找身边的“艺术”。
从吃入手,逐步提升。增加娱乐项目,策划了“节日快乐”,一年四季重点打造了“三月三水神节”(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七夕”、“中秋”、“冬至”四个节日,团队首先与村民建立关系,“想象”将每一个民俗节日、传统节庆等生成美育课堂,进而带领村民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共同参与,一起过传统节日,再一起制造新的节日。在过程中重新定义对于节日的理解,并通过亲身参与,将创造力、对于美的要求和理解渗透到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完成双向塑造,打造“节日村”IP。逐步形成“四季屏南,乡村有约”的品牌效应,导引人流促使古村落“古”而不“孤”,并将活动“建设”成为“我们的1000个美育计划”,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日积月累形成一套美育实践模式,以期社会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这个探索实践得到了学院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共同认可。继宁德第一所乡土学院之后,“国美”分别向广东梅州、安徽泾县、浙江象山、浙江开化、浙江龙泉授牌“中国美术学院乡土学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诸多“国美”毕业生,正与乡土学院一起,共同赋能社会美育,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