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派驻平邑县卞桥镇唐刘村第一书记九游会平台王成刚谈起他的驻村经历,十分感慨,称有三件事,他想起来有点后怕。
第一件事:
种蜜薯差点烂地里
最终引来电商收购
2021年10月,在平邑县结束两轮扶贫帮扶任务的王成刚又被组织派到唐刘村任第一书记。
唐刘村地处蒙山脚下,全村640户1832人,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种植为主,常年有900多人在外务工,集体经济薄弱。如何吸引村民回家,振兴乡村经济,成为王成刚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一次开党员大会,十几名老党员异口同声地向他诉说西岭撂荒地的事。原来,唐刘村西岭有200多亩贫瘠的土地,涉及500余户。王成刚考察后,决定把这200多亩地统一流转过来,联合村里的种植能手一起经营。通过外出考察,他们发现兴办合作社种植蜜薯是一个很好的门路。2022年5月,他们建成了唐刘村蜜薯种植园,新建智慧小屋1处,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低压线路1000米,解决了土地浇不上水的难题。同时,引入“西瓜红”和“烟薯25”两个蜜薯品种,并探索种植了少量黑花生、谷子、糯玉米等特色农产品。
收获时,问题来了:他们考察时,蜜薯不愁销路。可收获季却赶上了疫情。人员出不去,进不来,通过电话联系,采购商也以市场波动为由,大幅压低价格。如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不仅要赔上整地、购苗、水电、雇人耕种等成本,更严重的是会对村民信心造成打击。
为此,王成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到处打电话联系销路,甚至找到省广播电台做节目推销,可是成效都不大。最后,找到了一家电商,才将大量蜜薯销出去。这事,王成刚至今想起来仍然感觉后怕。
第二件事:
上项目面临打水漂
如今规模扩大吸纳就业
唐刘村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家庭妇女多,她们都有强烈的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为此,王成刚和村党支部书记刘敬晓多次商议,想帮家庭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去年7月,他们考察发现,箱包加工项目适合本村,就冒着近40℃的酷暑,几次到外地联系商家、考察项目,鼓励村民入股。王成刚自己拿出15万元借给村民作股金,共投资48万元,成功将项目落到村里。项目解决了60多名家庭妇女的就业,每人每月平均收入3000多元。
谁知今年4月,由于行情不好,经销商突然不再采购。招用的工人面临失业,村民的投资面临打水漂。王成刚想:自己的钱可以不要,但对村里的群众如何交代?他一下子血压升高,住院期间,仍然到处联系销路。最后,一位上海经销商被他打动,说:“你从省里到农村,想让村里挣钱,但搞经营确实有风险。我支持你。”这位采购商将新增箱包的生产全部交给唐刘村,并收购了全部生产设备,实行订单式生产。这下,公司等于没有成本经营,规模扩大,就业人数也增加了。现在,正在周边村增加生产车间,吸纳300人就业。
第三件事:
拆旧宅却无地盖新房
想法落地便民促发展
原来的唐刘村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大厅,是20世纪80年代初盖的几间平房,已被鉴定为危房。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常就挤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屋里办公。村里打算建一栋办公楼,王成刚得知后,说:“建办公楼目的不应仅仅为了改善办公条件,还要能为百姓创收,为群众服务,设计方案必须修改。”他的主张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在建楼原址上的两户群众甚至主动拆除了旧宅子。
可是,王成刚没想到,拆宅村民要建设新房,地却成了难题。早在七八年前,村里的土地已全部调整为耕地,而在耕地上建房,政策不允许。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成刚先后多次到镇里、县里、市里和省里寻求办法。最终,在省市县镇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在一条壕沟边找到一块土地。王成刚说:“虽然这块地宽度不够,但绝不能让支持村里工作的群众吃亏,为拆迁村民建两层楼房。”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如今,高4层、建筑面积1909平方米的唐刘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里面设有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便民超市,上面还有两层800多平方米的生产箱包的加工车间。
截至目前,王成刚先后为村里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新修排水沟6300米;铺设村内沥青路2000平方米,硬化路面3000平方米,新修生产路2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盏;绿化村庄5000平方米;新建文化健身广场一处;滨河生态公园1处。唐刘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成刚本人也被临沂市委授予“最美第一书记”,被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彰。
从2018年2月,王成刚来到贫困的沂蒙山村,一待就是6年多。对此,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到农村开展帮扶是党的政策,是干实事、好事,对群众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即便遇到一些困难也是暂时的,老区群众的生活改善才是最重要的。”